<越南觀察筆記> 在海外,看見家的模樣
- Backpermominhcm
- Jun 14, 2019
- 5 min read
Updated: Aug 7, 2019
西貢,午後。
“Hi, where are you from?” 迷人的英國腔從隔壁桌傳來,聲音的主人正帶著笑容,親切地對小孩們打招呼。
我轉身看,是對白人夫妻。
“Taiwan" 我微笑著回應。
就這樣開啟了我們的對話,他們是香港的永久住民,所以我們從反送中遊行聊到剛親子遊回來的曼谷,再聊到小孩的教育...
那天下午,身為教育工作者的白人太太說:能夠全心全力陪伴小孩長大,是小孩生命中最棒的禮物。
這句話,我放在心裡,咀嚼著。
前幾天,跟資深全職媽媽友午餐,我們聊教育、聊育兒,她告訴我:這段全心陪伴的日子其實是有保存期限的,最珍貴的事是,至少在孩子上國中之前,全家人是有比較多機會可以一起吃晚餐的,很多家庭,孩子大了課業重了,或者到外地念書了,家長工作忙,一個禮拜想找時間一起好好坐下來吃晚餐,都很困難。
這段話,我放在心裡,咀嚼著。
陪伴,太重要,何止育兒,之於家人尤是。
幾年來,越南台灣、台灣越南兩邊來回。 行李總是裝滿越南名產回來,到了家鄉又塞滿整箱台灣味。 在國外我們是新住民,回台卻又像外國人。
早期很多人選擇一個人在海外打拼,老婆小孩留在台灣,很多老前輩一待就是20、30年,大半的人生精華就這樣過了,在那個通訊和交通都不發達的年代,是一種我們無法想像的抉擇。感情,是許多生活小事的累積,總有些事在電話裡被遺忘。家,到底是什麼模樣?父親,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意象?更甚者,趕不上親人最後一面,又是多大的遺憾? 我們無從想像。
這幾年,越南發達了,從黃土路蓋成高速公路,生活條件大躍進,雖然在這育兒雖然還是有很多挑戰,但至少不再是育兒沙漠,若要定義越南生活,還不至於用“苦”來形容,頂多就只是比較不方便而已,許多人攜家帶眷地過來了,或許是秉持著"一家人在一起比什麼都重要”的初衷吧,就算浪跡天涯,也要全家人一起。比起生活的便利與否,孩子的教育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,住在城市週邊工業區的學童,還要考慮每日通車時間,光是接送小孩來回,可能就要花上3小時車程。另一方面,母語是文化認同的根源,如果上的是國際學校,利用課餘時間學習中文也時有所聞,看似本末倒置,但誰不希望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權?在文化教育這一塊,很難真正做到中西合璧,家長往往要面對的是東方與西方思想上的衝突。
在越南的生活是很有階級感的。
在台灣,無論你的薪水等級是3萬還是5萬,大家會去的地方會吃的東西,沒有太大差異,就算領的是22k,逛逛夜市吃吃美食,也是一種幾乎人人都做得到的小確幸。
在越南,不一樣。
這幾年都市發展走向國際化,基本工資每年調漲,但在偏鄉或都市的角落,你會觀察到仍有一大部份的人,生活在你無從想像的水平線之下。因為貧富差距大,大部分的外國人在這裡的生活消費,多集中在當地所謂的“高級場所”,在越南,大部分的時候你可以在這些地方獲得比自己原國家CP值更高的商品或服務,比如:飯店、餐廳、美甲、按摩店...比比皆是,城市裡一碗6~11萬越盾(台幣80~150元)的河粉,無論是否好吃,至少是大部分觀光客可以接受的價格,但事實上,一碗3~5萬才是當地人可以負擔的價格,又或者去一趟超市的花費,可能生活必需品隨便買買就破百萬越盾,而這,卻是大部分當地人薪水無法負擔的開銷。
在這裡,就算保姆費年年調漲,但對外國人家庭來說,仍舊不算是很沈重的負擔,甚至,找鐘點打掃或包辦煮菜的幫傭,都是常見的事,更不用說,很多外商,公司都有提供住宿,出門有公司車或司機,撇開福利品質良莠不齊不談,這些保姆、幫傭、司機會讓你有階級的錯覺,即使,你依舊為找不到適合人選苦惱著,即使,你覺得你不需要花這些錢,但你終究還是有能力選擇的要或不要的人,有選擇權這件事,不是階級,是什麼?
有一次搭車,帶小孩前往某餐廳的路上,遠遠地撇見了路邊一個當地婦女抱著約國小大的孩子坐在路邊,媽媽穿著越南大媽常見的鮮黃色套裝,眼神發直,空洞而疲憊,而小孩緊閉著眼,整臉蠟黃眼眶發黑,動也不動...車子在車陣間穿梭而過,母子倆在人行道上有點醒目,忍不住趁車子交錯而過前,轉頭再看那充滿絕望的身影...雖然只有短短一眼,但那一眼,卻深深地在心裡頭烙上了一個焦黑的印,媽媽抱著孩子動也不動,我甚至無法確定那孩子是否還活著...在這明亮繁華的城市,那身影卻如此灰暗,如此有力,如此衝擊人心!
還有一次,買完東西後要上車前,被幾個小朋友包圍,要我們買東西,司機見狀,趕快來幫我們解圍,送我們上車後,司機重重的甩上車門,而在車門關上前,我看見那幾個孩子揮舞的手,骯髒且甲縫充滿污垢...等到坐穩開車後,我想到那些小手,再看看身邊白淨無憂的孩子們...我記得,那一天是胡志明市最高級的日式百貨開幕的第一天,我們去了那些孩子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踏入的地方,而那些地方,在我們的國家,我們習以為常...
外國人在越南,本來就是一個醒目的目標。就算有了階級感,但也不見得可以換來安全感,階級感只是幻覺,很多時候,倒也不見得全是為了講究CP值,用餐寧願花多一點錢去乾淨一點的地方,也不要因為不衛生、不安全壞了興致;寧願去國際醫院看醫生,也是差不多的道理;寧願坐車或請司機,也不要因為路上遇到公安盤查,而被請去喝咖啡,多生事端。這一切,在我們的國家,都是習以為常,我們信任我們的食品安全,信任我們的醫療品質,信任我們的執法人員,我們偶爾抱怨某些不公不義,但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在苦惱晚餐吃什麼、暑假去哪裡玩、放假看什麼電影、考慮要不要買網購的衣服、討論買什麼樣的車子房子、研究如何賺更多的錢... 我們不用苦惱下一餐在哪裡、不會吃到不安全的肉品、買東西不用殺價、開車不會一不小心就被警察請去喝茶、發表公開言論不會突然被消失...
可以這樣生活著,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很富裕,而是因為我們對社會的信任沒有崩盤,即使我們也曾遭遇食安風暴、經歷過抗爭運動...我們對國家社會的信任沒有瓦解,這是何等的幸運。
對於現代海外遊子來說,科技也許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我們關心遠方家鄉的大小事變得容易,家變得好近又好遠。家的輪廓,依舊熟悉,不同的是,我們在家說著中文,外出用英文、學越文,在不熟悉的土地,竭盡所能地融入。
而這樣的海外生活體驗,算不算生命中的禮物?
我想,很難定義。
也許,最大的收獲大概是出了國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國家,提醒自己好好惜福吧!
*圖為胡志明市穿梭車陣中賣東西的小男孩,通常會見到好幾個一起出現,大的帶小的,甚至還有大孩子背著小嬰兒一起,一般認為可能為越南籍或來自更貧窮的柬埔寨。

Comentarios